2019年04月29日
對於長期依賴中國大陸市場的台灣來說,美中貿易戰可能是「失之東隅,收之桑榆」。
總部在台北的台灣最大工業用紙製造商――榮成紙業自1997年開始赴大陸投資,在中國的江蘇、浙江一帶生產、製造和銷售包裝雪櫃、液晶電視和礦泉水等工業紙箱超過20年,搭著大陸經濟崛起及現代化的順風車,訂單應接不暇,但去年出現了首次虧損,終止了自1997年以來每年在大陸的業務都賺錢的勢頭。
「這是從來沒有過的,」榮成紙業財務總監鄒永芳在4月16日專訪中說。他表示,中美貿易戰讓該公司由美國進口的廢紙於8月份開始被加徵25%關稅,導致成本上揚,部分客戶歇業則讓紙箱需求下降。
在大陸的事業受到衝擊的台商不止這一家,向來希望台灣可以降低對中國依賴的總統蔡英文年初順勢推出「鼓勵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」。此方案採單一窗口,並提供「保姆式客製化服務」來解決貸款、水、電不足等問題,得到台商積極的回應。本月行政院還通過了「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」草案,在給予優惠稅率同時並控管資金運用範圍。此草案已送立法院待三讀後便可生效。
投資台灣事務所營運總監陳秀全對彭博表示,政府過去並未對台商回流做連續性的統計和追蹤,不過今年以來的回流應該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。
台灣經濟部長沈榮津17日在訪問中也指出,計劃今年的目標是50家台商,投資金額2,500億元台幣,15000個新增就業機會,截至4月26日,已有40家廠商通過資格審查,預計將投資2057億元台幣(約67億美元),帶來超過21200個本地就業機會,朝提前達標的路上邁進。
根據彭博估算,蔡英文任內過去三年核准外國人直接投資平均約為100億美元,相比之下,2500億元台幣(約80億美元)的台商資金回流規模對台灣亦具舉足輕重之作用。
沈榮津指出,台灣政府過去也推動過台商回台投資,但成效不彰,美中貿易摩擦後,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25%關稅後,點醒台商。「所以毫不猶豫把生產基地移回來,」他預計在今年第四季這些投資計劃便會落實到實體經濟,貢獻台灣經濟和就業。
一拍即合
榮成紙業是首批因美中貿易戰回台投資的台商之一,該公司規劃未來3年在台灣投資70億元台幣(約2.3億美元),是成立41年來最大規模的在台投資。
「我們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,剛好政府又有這個政策,等於是一拍即合,」 榮成的鄒永芳說。他指出在台投資計劃包括紙箱產線汰舊換新及自動化升級等,預計增加166個本地工作機會。不過他也表示該公司在大陸的投資仍將按照既定計劃進行。
回台投資的台商還包括被動元件大廠國巨,網絡通訊產品製造商智邦科技,自行車大廠巨大機械,水龍頭龍零部件製造商橋椿金屬,工具機設備商台中精機,及運動器材設備商喬山健康科技等知名上市櫃公司。以下是根據經濟部新聞稿整理的投資計劃:
回流趨勢
台灣於1991年開放本地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,受語言文化等地利之便,大陸迅速成為台商主要投資基地。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崛起並於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,台商西進的理由除了大陸較便宜的生產成本外,更多了廣大內需消費市場的吸引力。相形之下,台灣在這期間經濟發展停滯緩慢,人口老化及少子化,「五缺」(水、電、地、工、才)的問題讓外國人及本地企業投資裹足不前,經濟在投資、就業、消費陷入惡性循環。台灣央行便經常提及台灣投資不足導致超額儲蓄等經濟結構性問題。
不過自2016年蔡英文就職後,台商對大陸投資便逐年放緩,去年降到約85億美元,創2009年以來最低。除了貿易戰、蔡政府的「新南向政策」,中國環保意識抬頭等也讓中國不再是廉價工廠的代名詞。
對於這波台商回來的趨勢,不少投資人和經濟學家表示看好。
「中國生產製造環境和對台商的友善程度和10年20年前完全不能相比,」統一投信基金經理人Samson Tu在電話採訪中表示。「台商回台投資基本上未來10年都是趨勢,現在政府已經提出計劃,這讓原本在猶豫的台商會願意選擇回台投資,畢竟環境比較熟悉。」
元大投顧首席經濟學家陳森林也指出,台灣3月份進出口數字可以看到一些端倪,對美國出口大增,設備進口也增長很快,顯示廠商把一些產能移回來台灣這個情況正在發生。
「中國的成本墊高,美中關係的不確定性,這會讓廠商思考回台,現在政府開了一道門,自然就會有效果,」陳森林說。(撰文:Chinmei Sung)